咏柳古诗感悟如下:
咏折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冰冷的二月,虽已听见春天的脚步,但那风依然寒冷,正是在这酷似冬的早春,柳叶不畏严寒,一点点冒头而出。这种抗争的精神,搏击的勇气,是新的生命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做人就当如柳树一样丰润,柳叶一样坚强。大局要圆润,小事要坚强,既有柔的妩媚,又不失不畏不惧的坚强。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的,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的,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的。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的。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的。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文学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的,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的,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约公元659-约公元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唐代诗人。37岁考取进士,一直在朝廷做官,为人生性旷达,80多岁才回到故乡。他善写草书,诗作仅留后世20篇。
意译:
如玉石般青绿色的嫩叶把柳树装扮得多么俊俏!
万千条柳枝像丝绦一样随风舞得分外妖娆。
是谁裁剪出那样细嫩的柳叶儿?
原来是二月里像剪刀一样的春风剪出的!
疑难注释:
❶咏柳:歌唱并赞美柳树。❷ 碧玉:绿色的玉石。此处喻指春天柳叶的嫩绿。➌ 妆成:打扮成,修饰成。❹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绳子,此处喻指细软的柳枝。❺ 裁:剪,裁剪。❻ 似:如果,好像。
诗文欣赏:
这是一首描写柳树的诗。通过对柳的形象描绘,传递了春天的气息,表现了春的生机盎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柳树被打扮得像碧玉一样美丽,进一步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柳的婀娜多姿,万千柳枝像披挂的丝绦。
第三句写柳叶像被谁精心修剪过一样,细细的,体态轻盈。再以设问的形式发问,以引起读者好奇,到底是谁呢?第四句立即回答是二月的春风,由此热情地赞美了春风。春风恰如人们的巧手用着剪刀,这一暗含的比喻多么生动贴切。
全诗热情地赞美了春天。语言清新,设喻奇巧,想象力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