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
“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革命家太炎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藤野先生。
鲁迅回忆小时候生活都不时提到寿镜吾先生。
鲁迅12岁时进三昧书屋读书。
教他的老师就是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厉。
寿镜吾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国民,坚决不讲八股文。
鲁迅作品的种种特点,或许可以在这位启蒙先生身上找到源头。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着尊敬和怀念,他是和寿镜吾先生大为不同的老师。
作为一个日本的教师,他没有民族偏见,正因为这,所以他能对勤奋好学的鲁迅一视同仁,热情教育。
鲁迅写了两篇文章纪念他昔日的老师太炎先生,可见太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太炎先生热情地参加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反对过窃国大盗袁世凯。
但他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 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孔乙己,鲁迅文学作品中《孔乙己》的主人公,一个受尽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
鲁迅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其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在读书求仕途的幻想高贵,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但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善良、诚实,有慈爱心。
孔乙己还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