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重新改紧,可以把原来的松弛的部分剪一下,重新买新的,再缝在裤脚腿上,也可以把那部分换成皮筋的,总之,改成紧裤脚的方法很多
束脚裤膝盖处出现鼓包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过别担心,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轻松解决。
首先,你可以尝试在清洗裤子时,不要用力拧干,而是让水分自然滴落。接着,用手将裤腿对齐,特别是在膝盖处,轻轻往外拉,使其尽量平整。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晒干后鼓包的形成。
其次,当裤子晾干后,你可以使用熨斗来进一步处理鼓包。将裤子放在烫衣板或平整的木桌上,用熨斗在膝盖鼓包的地方轻轻熨平。记得选择有力度的熨斗,这样效果更好。
另外,如果裤子的材质适合,你还可以考虑使用蒸汽熨斗进行熨烫。蒸汽能够深入纤维,帮助恢复裤子的平整度。
通过以上的方法,相信你可以轻松解决束脚裤膝盖处的鼓包问题,让你的裤子焕然一新!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拜师典礼。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晋书·慕容廆载记》、《唐摭言·两监》、《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中的“束脩”指的都是给老师送的见面礼。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1]。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1]。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肉食者鄙”的说法,以及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说得有趣,可以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