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蝶恋花》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这是苏轼38岁时,调任杭州通判时的作品。因为上书皇帝,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有害百姓,苏轼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排挤,为了给自己找条出路,他自请去地方做事。于是,他被派往杭州,在这一带处理赈济灾民的事,常常往来常州润州苏州。
他的恩师欧阳修去年在安徽去世。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地。欧阳修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退休的,恩师的离世,身有公务的苏轼,无法拜祭,只能在清明节杭州任上遥祭。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北宋 · 苏轼《 蝶恋花》
这是苏轼38岁时,调任杭州通判时期的作品。因为上书皇帝,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有害百姓,苏轼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排挤,为了给自己找条出路,他自请去地方做事。于是,他被派往杭州,在这一带处理赈济灾民的事,常常往来常州润州苏州。
他的恩师欧阳修去年在安徽去世。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地。欧阳修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退休的,恩师的离世,身有公务的苏轼,无法拜祭,只能在清明节杭州任上遥祭。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苏轼《蝶念花》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暮春,在镇江出差的苏轼已有将近半年未回家。时正直清明,独在异乡,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蝶恋花》。
词从春天的景色写起,百花盛开,芳草碧绿,处处让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然而,春光虽美,却也短暂,刹那即过,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又是一年清明节,词人身在异地他乡,无法与亲人团聚,也无法扫祭逝去的亲人。
暮色时分,他独自一人坐在小院里想念家人。心情低沉,偏偏又在遍地落花时遇到伯劳鸟,内心更加失落。